教师课堂教学的“道”与“技”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云霞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教发中心开展的“2019年度优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忙碌而充实的四天,使我有机会在内心极为静穆的状态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几位导师从不同的角度,引领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的更高境界。四天当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是也有属于它自己的“道”与“技”?“道”与“技”,本是庄子哲学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概念。《庄子·天地》有云:“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道”是万物的本源,而“技”则是指各种技艺。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概念移植到教师课堂教学中,那么“道”无疑直指教师的内心,而“技”则外化为教师课堂组织教学的各种能力。
一、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道”
周游老师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在当前教育技术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他不仅没有带领我们学习任何先进的技术,相反他在努力召唤我们回归自己的内心,找寻促使金质教育发生的内在力量。在他看来,金课很简单,金课就是金老师,而金老师的标准就是“态度好”“能力强”。最朴素的定义,道出了金质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教育活动的核心实施者就是教师,优质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是教师。当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想方设法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之前,是不是应该首先内省这样三个问题:我们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学工作吗?我们发自内心的爱我们的学生吗?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对得起把孩子亲手交托给我们的千千万万个满怀期待的家长们吗?孔子说“君子日三省乎己”,这样的三问,我们是不是也该每日三省?如果没有,那么,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先努力做一个有温度的、有爱的老师,做一个能够用人格和情感感染课堂的老师,做一个不仅可以“授业”,更能“传道”的老师。周游老师说“教育必须慢下来”,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慢下来就意味着我们先要看清自己,先找到自己内心爱的力量,只有看清了、找到了,才可能将这种力量外化为一切教育活动的金质表现,因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我以为这就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道”。
二、教师课堂教学的“技”
与周游老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付安老师。小周老师完全从教学技巧的角度,力图刷新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乍一看来,似乎与大周老师的引领背道而驰,细思则不然。如果说“爱”和“内心的力量”是课堂教学的“道”,那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无疑就是课堂教学的“技”。毕竟金质教育的最终实现必须经由每一个微观课堂的“传道、授业、解惑”才能真正落地。徒有一腔热情,却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课堂效果有时难免让人唏嘘。作为一名本科毕业于师范类学校的教师,我深知教育心理学、教学法之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小周老师恰恰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设计从理论到实操做了一个较为实用的讲析。比如,小周老师讲的诸多与心理学有关的策略中,我深有感触也最好奇的是“登门槛”。在我们的大学课堂不得不与手机竞胜的今天,我们的确需要借助心理学的手段,有策略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只有先登了门槛,才可能最终登堂入室。至于怎样“登门槛”,则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际中作出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设计和策划。高校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储备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教学中确实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学设计及策略的重要性,甚至还可能对之报以不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不能最大化,课堂也可能因此变得不够高效。小周老师的很多理念都在“五星教学原理”当中有所体现。如同很多参加培训的老师体会到的,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可能已经在不自觉状态下使用了这些方法,却没能深入地思考或了解这些有效方法背后所潜藏的心理学动因,更没能对这些实用的方法进行组合加工,进而系统地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结构和机制。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没有对教育心理学、教学法进行深入的学习,更遑论展开相关的广泛阅读。这次教学能力培训,适逢其时地为我们介绍了很多教育学、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并且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参考书目,这将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开方便之门。
庄子说“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固然为本,“技”固然为末,但绝不是说“技”可有可无。相反,两者相通相依,对“道”的热爱,会为“技”的提升开拓出无限的空间。而就课堂教学而言,对教学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对教师职业的坚正操守就是“道”,它是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不懈追求金质课堂(“技”)的强大内驱力,从这个角度说,课堂教学之“技”又何尝不是“道”的外化呢? 这就是我理解的教师课堂教学“道”与“技”。